別來“痘”我——正確認識猴痘
2022年6月24日,臺灣疾控部門首次監測到一例德國輸入性猴痘病例。宣告猴痘病毒正式叩開我國國門。
9月6日,香港通報一名30歲男子猴痘病毒核酸檢測陽性。
9月16日,重慶市確診1例境外輸入猴痘病例。
一系列的新聞讓大家人心惶惶,那么,什么是猴痘?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感染所致的一種病毒性人獸共患病,臨床表現主要為發熱、皮疹、淋巴結腫大等,部分患者可出現并發癥,包括皮損部位繼發細菌感染、腦炎等。
導致猴痘的猴痘病毒是痘病毒的一種類型,它與天花病毒、牛痘病毒、痘苗病毒等同屬正痘病毒屬,因此,接種過天花疫苗可預防猴痘,有關數據表明,接種天花疫苗預防猴痘的有效率可達85%左右。
猴痘病毒的傳播途徑
傳染源:猴痘病毒動物宿主和患者等。
傳播途徑:主要通過密切接觸感染的人或動物的體液和呼吸道飛沫,或被感染動物咬傷或抓傷以及食用受感染動物,接觸病毒污染的物品也有可能感染。近年來,越來越多經性接觸傳播的報道。病毒還可通過胎盤從孕婦傳播給胎兒。
易感人群:包括經常接觸、食用野生動物的人群;兒童和免疫力低下者;性活躍人群;未接種天花疫苗者。其中男性較女性易感,男女比例約為2.5:1。
猴痘的臨床表現
潛伏期:5-21天,多為6-14天。前驅期:約感染12天左右開始出現發熱、頭痛、肌痛、背痛、淋巴結腫大、全身不適和乏力,其中淋巴結腫大是猴痘的一個特殊體征,此期約1~3天(有時更長)。出疹期:病程第3天左右,除前驅期表現外,患者可出現丘疹、水皰、膿皰,可泛發全身,此期傳染性最強。
恢復期:皮疹消退,癥狀好轉,病灶結痂脫落并出現正常組織后,患者不再具有傳染性。
猴痘的預防
由于我國處于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階段,戴口罩、入境隔離等措施使猴痘廣泛傳播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但大眾仍應提高警惕,包括減少與嚙齒動物和靈長類動物接觸;限制直接接觸血液和未充分煮熟的肉類;避免與受感染的人進行密切接觸等。
猴痘具有自限性,多數患者癥狀通常在14~21天內消退,但部分患者也可繼發皮膚感染、支氣管肺炎、敗血癥等,其中未接種天花疫苗的患者比接種疫苗的患者更容易出現嚴重的并發癥和后遺癥。一旦出現類似皮疹不必過度驚慌,及時到醫院就診。
掃一掃 手機端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