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忠告,消化道早癌的典型癥狀就是……
沒有癥狀!
沒看錯,消化道早癌的典型癥狀,就是沒有明顯的、特異性的癥狀。
在討論消化道早癌之前,我們首先來看一看惡性腫瘤的排名榜單(來自2019年年底的官方數據),如下:
我們可以很直觀地發現,前五名(發病率)里,有3個與消化內科密切相關。如果只看死亡率的話,則5個里面有4個與消化科有關。所以,重視消化系統腫瘤的早期篩查,早診早治,迫在眉睫。對于30歲以上的人群,如果體檢項目里面或者套餐里面,僅僅只有尿酸、血糖、血脂、血壓等常規項目,那么很有可能會被“套路了“。即便是套餐里面包含了腫瘤標志物的抽血檢查,這些腫瘤標志物也都在正常數值范圍,也不能完全排除腫瘤。
對于消化道早癌(主要關注食管早癌、胃癌和大腸癌),筆者推薦的是去有資質的醫院完成“胃鏡精查和腸鏡精查“。怎么樣才能做到精查?首先,要求檢查者要做到”心中有癌“,這樣就會避免了”視而不見“或者草草結束戰斗(對退鏡的時間有要求)。其次。要有先進的儀器和設備,包括高清內鏡、色素內鏡或電子染色內鏡、放大內鏡等。再者,就是術前的準備,例如:腸道的清潔準備,術前消泡劑以及祛黏液劑的使用…等等。總之,要完成一臺胃鏡精查,絕對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簡單。目前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指南推薦40歲以上的人群,即使沒有任何癥狀,至少完成一次胃腸鏡檢查。如果有腹痛、消瘦、不明原因的貧血等報警癥狀,或者一級親屬有消化道惡性腫瘤家族史的,更應該提前行胃、腸鏡檢查(筆者在臨床實際工作中,也發現過不少30歲之前就通過內鏡下活檢,確診的胃癌或大腸癌。而且越年輕的病人,往往惡性程度就越高,出現印戒細胞癌或低分化腺癌的病例也不少)。
對于消化道早癌,我們經常會開玩笑地說“恭喜您!得的是早期癌“。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消化道早癌,通過內鏡下的微創治療(EMR、ESD等)或者外科手術治療,5年生存率超過了90%,而進展期的癌癥,5年生存率不足50%。非常遺憾的是,我國目前的消化道早癌的早期診治率不足30%,遠低于日本的70%、韓國的50%。
“發現一例早癌,挽救一條生命,幸福一個家庭。”這句話,相信是每個從事消化內鏡醫生的座右銘。我國著名的消化病專家李兆申院士曾經說過:“早期胃癌,九生一死。晚期胃癌,九死一生!”
最后,我們來看一些早期癌在內鏡下的表現,加深一下印象吧!
圖① 早期食管癌在胃鏡下的表現
(A為白光下觀察,非隆起型病灶,B為NBI模式下退鏡觀察,C為碘染色觀察,可見不染區)
圖② 病灶位于 胃角與胃體交接部(靛胭脂染色觀察)
圖3 46歲男性,沒有任何癥狀,體檢腸鏡下發現“腸息肉“,完整地切除后,送病理,提示”絨毛狀腺瘤,伴高級別上皮內瘤變(早癌)”,腹部增強CT未見異常。
圖4 胃體單發潰瘍(31歲女性,胃鏡下可見胃體正常皺襞中斷),病理提示:低分化腺癌,光鏡下可見印戒細胞。腹部增強CT未見異常,行腔鏡下胃癌根治術(胃部分切除),術后一般情況良好,病理未見淋巴結轉移,存活至今。
(備注:以上內鏡圖片部分來自同行分享及網絡,僅供科普使用,若有侵權,請告知)
掃一掃 手機端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