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情出發,從臨床現實出發,擴大化抗病毒治療慢性乙肝的意義
近年來,隨著我國強效低耐藥的口服抗乙肝病毒藥物價格的大幅下降(全面集采),慢乙肝患者的經濟負擔顯著降低,藥物可及性和用藥依從性也不斷提高。為實現我國“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這一宏偉目標,當務之急,是對慢乙肝患者實現“應篩盡篩,應診盡診,應治盡治。”
2022年我國《擴大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療的專家意見》發布,為臨床擴大慢乙肝的篩查和治療提供了專業指導和證據支持。
站在新的歷史時期,擴大乙肝抗病毒治療的意義重大!
2016年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了到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為重大公共衛生危害的目標,要求全球乙型肝炎診斷率達到90%,治療率達到80%。但是,據估算目前我國慢性乙型肝炎診斷率和治療率,離此目標還有很大差距。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仍有相當數量的慢乙肝患者因不符合現有的標準而暫未能啟動或接受抗病毒治療,因此,可能導致疾病的進展,甚至死亡。我國慢乙肝患者數量眾多,如果擴大慢乙肝病毒治療、使更多“不符合現有標準”但卻有潛在疾病進展風險的患者接受治療,是臨床醫生應該重點考慮的問題。
雖然,2019版指南對抗病毒治療適應癥做了大幅放寬,但受限于各地條件不同以及臨床認知的參差等原因,例如:不同地區不同醫院的DNA檢測下限不同,各實驗室各中心標準不一,ALT正常值界限也未完全統一,加上指南本身也未對這些“疑惑點”給出明確建議(如:2019版指南未對HBV-DNA陽性給出明確清晰的下限值建議),導致很多臨床醫生在決策對慢乙肝是否啟動治療時的標準判斷存在差異。
為此,我國《擴大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療的專家意見》應運而生!該專家意見推薦:①對于初始患者,下調啟動抗病毒治療的ALT閾值,對于血清HBV-DNA陽性,ALT持續高于治療閾值(男性30U/L,女性19U/L),1年內連續隨訪三次以上,每次至少間隔3個月,且排除其他原因者,建議抗病毒治療。②對于未經治療的患者,應強化對有疾病進展風險(家族史、年齡、肝臟纖維化)患者的抗病毒治療,肝硬化、原發性肝癌家族史、年齡增長均為慢乙肝疾病進展的危險因素;③專家意見還推薦,對于HBV-DNA陽性者,無論ALT水平,只要符合下列情況之一,建議抗病毒治療:1.有乙肝后肝硬化或原發性肝癌家族史;2.年齡>30歲;3.肝纖維化超聲或肝組織學檢查,提示肝臟存在明顯炎癥或纖維化。
總而言之,擴大治療范圍對于我國廣大慢乙肝人群而言,一定是大勢所趨。我們需要通過循證醫學證據,尋找那些不符合原有標準但卻有潛在疾病進展風險、需要提前干預的患者。此外,現有抗病毒藥物價格的大幅降低(從最初的一粒30多元下降至幾毛錢一粒),等效性、安全性數據也越來越多,且不容易出現耐藥,原本患者的用藥顧慮將不復存在,所以,現在應該配合國家推動擴大適應癥,實現應治盡治。
如何看待“擴大篩查”方面的推薦?
我國是乙肝大國,應回歸視乙肝為疾病,正確面對的態度,避免出現視而不見、掩耳盜鈴的行為。《專家意見》中提到,對于一般人群,特別是HBV高危人群,如:HIV感染者、男男性行為者、靜脈藥癮者、HBV感染者的性伴侶和家庭密切接觸者、孕婦、接受免疫抑制劑或抗腫瘤藥物、激素和抗HCT藥物治療者等均應進行HBsAg篩查,做到應篩盡篩。特別是HBsAg陽性家族史的人應去篩查,因為乙肝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查到一例陽性就可以“順藤摸瓜”,操作簡單,費用也不高。總之,應盡量擴大乙肝的篩查,這樣才能避免延誤患者的診斷和治療。
擴大治療需要患者的依從性和配合,如何做好患者教育?
患者教育,尤其是對抗乙肝病毒治療的安全性以及疾病轉歸、進展并不了解的患者教育,確實需要重點關注。有不少臨床醫生依然認為ALT升高2倍以上才達到治療標準,并反復傳遞信息給患者,導致患者忽視自己的病情,延誤治療,等到出現了黃疸、大量腹水或上消化道出血等并發癥時,才住院確診,才啟動抗乙肝治療。基于這種情況,我們臨床醫生首先要對自己的治療決策有強大的信心,并告訴患者這種情況治療可能獲益更大,更省錢,而且這是有最新的證據和專家共識來證明的,做到有理有據,才能使患者信服。其次,希望所有的醫生都養成終身學習的好習慣,都能達成共識,這樣患者面對不同的醫生,得到的都是一致的且明確的方案和解答,這樣才能真正起到臨床宣教的目的。這個過程雖然艱苦,但堅持下去,一定可以給廣大患者帶來獲益,最終減少一大部分將來可能需要住院(出現慢性肝病終末期各種并發癥)的患者。掃一掃 手機端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