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時養生之夏季養生
在一年四季中,夏季是陽氣最旺盛的季節,氣候炎熱而生機旺盛。對于人來說,此時是新陳代謝旺盛的時期,人體陽氣外發,伏陰在內,氣血運行也相對旺盛起來,皮膚毛孔開泄,通過出汗來調節體溫,從而適應暑熱季節。那么夏季應該注意什么,能在炎熱天氣保護我們身體健康呢?
1. 心應夏氣,夏當靜心
中醫學認為“心主夏”,即人體五臟之一的心臟是與夏季相應的。夏季天氣逐漸轉熱,人們極易感到悶熱、困倦和煩躁不安,好發脾氣。這是因為氣溫過高加劇了人們的緊張心理,心火過旺所致。因此,我們需要使自己的思想平靜下來,神清氣和,古代著名養生家嵇康
說:“夏季炎熱,更宜調息靜心,常如冰雪在心”,這就是“心靜自然涼”。
2. 夏季飲食,食補為先,少苦多辛、酸,粥為先
夏天氣熱,飲食宜清淡,應以易消化、富含維生素的食物為主,大魚大肉和油膩辛辣的食物要少吃,堅持以“清”為主,多吃蔬菜、瘦肉和時令水果。此外,切勿過食寒涼冰冷之物,如果食入過多,必會引起嘔吐、腹瀉、腹痛等胃腸癥狀。
夏季氣候炎熱,自然界萬物生長,心火亦容易亢盛,苦味屬火入心,火克金,心火上炎,灼傷肺,所以夏季的飲食當減少苦味,增加辛味來滋潤肺,如生姜、香薷等。《素問·臟氣法時論》:“心主夏,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軟,急食咸以軟之”,這句話告訴我們,夏季也可以多吃酸味或咸味之品來養心。夏天天熱易多汗出,中醫認為“汗為心之液”,出汗過多會導致心氣陰虧虛,為此我們可以選擇性多食一些酸味之品,比如烏梅、五味子、酸梅等,收斂固氣,同時還可以生津止渴。
中醫認為濕為夏之主氣,故夏季濕氣盛,脾喜燥惡濕,濕邪困脾,阻礙脾胃消化、吸收營養物質,所以夏季補養還需健脾利濕,開胃消食,而藥粥食療既可以健脾開胃,又可補充由于盛夏酷暑,人體汗出較多而丟失的水分,以保持機體平衡,可謂一舉兩得。常見的粥有:①絲瓜粥。絲瓜味甘性涼,有清熱解暑、涼血解毒之功效。②蘆根粥。蘆根具有清熱除煩、生津止嘔之功效。此粥適用于暑熱煩躁口渴、或郁熱內發、牙齦腫痛及胃熱嘔吐、肺熱咳嗽等人群。③西瓜皮粥。此粥有生津止渴、解暑除煩、清熱利尿之功效。還有綠豆粥、蓮子粥、荷葉粥等。
3. 夏季養生,謹防中暑
夏季養生,預防中暑是關鍵。盛夏酷暑,天氣悶、濕、熱,讓人感覺很不舒服,由于氣溫高,人體體溫調節功能發生紊亂,引起中樞神經和循環系統障礙,出現發熱、乏力、皮膚灼熱、頭暈、惡心、嘔吐、胸悶等癥狀,嚴重者可出現劇烈頭痛、昏厥、昏迷、痙攣等癥狀,所以預防中暑,保證正常的血液循環和精神狀態,才能使夏季養生達到良好的效果。
首先,要做好防暑降溫工作。在太陽照射最厲害的時候避免外出,如果必須外出的話,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如打遮陽傘、戴遮陽帽、戴太陽鏡等。其次,要常備一些防暑降溫的藥品,如十滴水、藿香正氣水、仁丹、風油精等,如果外出,需把這些藥品帶在身邊,以防應急之需。
4. 晚睡早起兼午休,夏防“打盹”
“立夏”后晝長夜短,根據節氣變化,應該晚點睡,早點起床,以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虛的變化。“立夏”后天亮的早,人們起得早,而晚上相對睡得晚,易造成睡眠不足,老百姓常說的“春困、秋乏、夏打盹”。為了防止睡眠不足的“夏打盹”,就要增加午休,尤其是老年人,有睡眠不實的特點,因此更需要午休。午睡時間要因人而異,一般以0.5-1h為宜,長時間午休也會讓人感覺沒有精神。
5. 冬病夏治,歡喜過冬
從小暑到立秋,人稱“伏夏”,即“三伏天”,是全年氣溫最高,陽氣最盛的時節。對于一些每逢冬季發作或加重的某些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腹瀉、痹證、體虛易感、頸肩腰腿痛等氣虛、陽虛、陰寒盛證,是最佳的防治時機,稱為“冬病夏治”。可在醫生指導下個性化制定調理中藥或安排”三伏貼”以增強免疫力,以緩解或改善冬季疾病。掃一掃 手機端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