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骨質疏松日|不想骨頭咔咔咔,以下幾點做到它
骨質疏松癥是以骨量減少、骨的微觀結構退化為特征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發生骨折的一種全身性骨胳疾病。每年的10月20日為“國際骨質疏松日”。老年人骨質疏松發病率較高,據統計,全球有2億骨質疏松患者,并且女性多于男性。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標準,骨質疏松嚴重影響老年人生活質量,60歲以上人群中骨質疏松患病率36%;50歲以上人群中,1/2的女性、1/5的男性在他們的一生中都會出現骨質疏松性骨折,一旦患者經歷了第一次骨質疏松性骨折,繼發性骨折的危險明顯加大。
骨質疏松癥的癥狀有:
1、疼痛。原發性骨質疏松癥最常見的癥狀,以腰背痛多見,占疼痛患者中的70%-80%。疼痛沿脊柱向兩側擴散,仰臥或坐位時疼痛減輕,直立時后伸或久立、久坐時疼痛加劇,日間疼痛輕,夜間和清晨醒來時加重,彎腰、肌肉運動、咳嗽、大便用力時加重。
2、身長縮短、駝背。多在疼痛后出現。脊椎椎體前部幾乎多為松質骨組成,而且此部位是身體的支柱,負重量大,容易壓縮變形,使脊椎前傾,背曲加劇,形成駝背,隨著年齡增長,骨質疏松加重,駝背曲度加大,致使膝關節攣拘顯著。
3、骨折。這是退行性骨質疏松癥最常見和最嚴重的并發癥。
人到中年,尤其是婦女絕經后,骨丟失量加速進行。在骨質疏松的治療和預防中特別強調年齡段,女性35歲以前為骨量增長期,此后骨量逐漸丟失,50歲以后和絕經后骨量呈快速丟失。在骨量增長的年齡段,應該設法盡量提高骨峰值,并使骨峰值維持較長時間。女35歲以后,男40歲以后,為骨量丟失年齡段,應設法延緩其骨量丟失。在女性絕經后骨量快速丟失時,應采取相應的治療和預防措施。此時應每年進行一次骨密度檢查,正常骨密度(BMD)在-1.0SD以內,骨密度低于同性別骨量峰值-1~-2.5S為骨量減少,為預測骨折的危險,定期檢查骨量是必要的,骨密度低于同性別骨量峰值-2.5 SD可診斷為骨質疏松癥。對快速骨量減少的人群,低骨量是引起骨質疏松性骨折的主要風險因素,應及時進行干預,避免發生第一次骨折。
預防則應從青少年時期開始
骨質疏松癥是一種老年性骨密度變得越來越疏松的疾病。如果從少年開始,特別是在進入骨骼發育并逐漸定型的成人階段,每天至少堅持飲用1200克的牛奶,那么當他們步入老年后,這種疾病大多是能夠預防的。但在現實生活中,青少年越來越喜歡喝碳酸飲料,而不是牛奶。例如,在美國,從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開始,青少年的牛奶攝入量下降了16%,而同期碳酸飲料的攝入量卻上升了16%。這種情況,加之身體鍛煉的減少,會使青少年骨骼發育時期的基礎打得不好,給進入老年后發生骨質疏松癥留下隱患。所以,無論是家長,還是學校都應加強引導孩子多喝牛奶,多吃高鈣食品。教育十分重要,因為青少年時期的缺鈣,并不會引起明顯的病癥,所以不容易引起人們的重視。而在如今講究生活質量的社會里,不但要考慮到青少年目前的飲食喜好,也要考慮如何為他們建立起科學的飲食結構,
對骨質疏松的治療,基礎治療是調整生活方式、補充鈣劑 (成人800MG/天,絕經后婦女和老年人1000MG/天)和維生素D (成人200IU/天,老年人400-800IU/天)。如診斷為骨質疏松癥,就需要進行藥物治療而不是單純的補鈣或補維生素D,醫生建議每年注射一支密固達連續三年,或皮下注射地舒單抗(半年一次),連續三年,或口服福善美半年以上,以減少骨量流失,抑制破骨細胞生長,增加骨量。再加上,每天運動鍛煉半小時或更長時間,可很有效地減少骨折的發生。對骨質疏松癥比較有意義的鍛煉方法是散步、打太極拳、做各種運動操,有條件的話可以進行游泳鍛煉。對于中老年骨折患者應積極手術,可行椎體成形術或內固定術。患骨質疏松癥的患者應早期活動、體療、理療、營養、補鈣、止痛、促進骨生長、抑制骨丟失,提高免疫功能及整體素質等綜合治療。
最后總結下醫生建議:
A、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應定期到正規醫院做骨密度檢測,及早發現骨質疏松癥。
B、 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如發生全身肌肉骨骼不明原因的疼痛,首先要考慮是否患有骨質疏松癥。
C、一旦確診為骨質疏松癥,應進行正規、長期的骨質疏松癥規范治療,預防骨質疏松性骨折的發生。
D、如發生了骨質疏松性骨折,更應該進行骨質疏松性骨折治療,阻止二次骨折的發生。
E:預防椎體骨折應連續用藥不少于12個月,預防髖部骨折應連續用藥不少于18個月。
掃一掃 手機端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