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癥患者超1000萬,孩子出現這些情況,請及時就醫!
有這樣一群孩子:
能聽見,卻對周邊的聲音充耳不聞;
能看見,卻對身邊的人視而不見;
能發聲,卻很難進行正常交流,獨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
他們被詩意地稱作“星星的孩子”。
2007年12月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從2008年起,將每年的4月2日定為“世界自閉癥關注日”,以提高人們對孤獨癥和相關研究與診斷以及孤獨癥患者的關注,實現孤獨癥患者與普通人之間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與相互關心。
2022年4月2日是第15個世界自閉癥日,在這個特殊的日子,我們一起來聊聊孤獨癥。
一、什么是孤獨癥
很多人都聽說過孤獨癥,但是,到底什么是自閉癥呢?
自閉癥,全稱是孤獨癥譜系障礙。他是一種從幼兒期開始顯現的終身神經系統疾病。主要表現為以下癥狀:
1.交流障礙
言語交流和非言語交流方面均存在一定障礙,語言交流障礙主要表現為語言發育遲緩、語言理解能力受損、語言形式及內容異常、語調、語速異常、言語運用能力受損。非言語交流障礙主要表現為交流的表情、動作、姿勢很少。其中言語交流障礙是患兒就診的常見原因。
2.社會交往障礙
常表現為回避目光、對呼喚缺少反應、缺乏人際交往的興趣、難以理解他人情緒和想法、不懂得社交規則、不能夠根據社交場景調整自己的社交行為、難以與他人建立友誼。
3.興趣狹窄與刻板重復行為
興趣范圍比較狹窄,行為常常刻板重復,日常生活方式常常僵化刻板。
除了以上三大典型癥狀外,部分患者還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情緒異常、胃腸道癥狀及神經精神癥狀等,男孩患病率明顯高于女孩。
近年來,孤獨癥的發生率一直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中國自閉癥教育康復行業發展狀況報告》顯示,目前中國孤獨癥患病率約為1%,孤獨癥患者已超過1000萬,0~14歲的兒童患者達200余萬,這也就意味著,如果一個幼兒園有4個班級,每個班級有25個孩子,其中可能就有一個孩子是孤獨癥患兒。這不得不引起我們每個人的關注。
二、關于孤獨癥的三大誤區
從1943年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專家萊奧·坎納首次提出孤獨癥的概念開始至今的七十多年間,孤獨癥被越來越多人了解,但仍有很大一部分人并不知道孤獨癥甚至對孤獨癥有很多誤解。
誤區1、我的孩子得了孤獨,是因為我對他的關心不夠?
有人提出過“冰箱父母”的理論,認為父母對孩子情感的冷淡會導致孩子產生孤獨癥。但后來被大多數學者否決,但這種錯誤觀念仍在流傳。關于孤獨癥病因的研究有很多,但至今沒有找到明確的病因。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雖然教養方式并不會直接導致孩子得孤獨癥,但不能否定不恰當的教育方式會嚴重影響孤獨癥的發展,不利于孤獨癥的治療和康復。
誤區2、很多孤獨癥患者都是天才
與此誤區類似的錯誤認知還有——孤獨癥患兒都有智力問題嗎?
《中國自閉癥教育康復行業發展狀況報告》中指出5%-10%的孤獨癥孩子擁有過人的才能,這部分孩子可能生活自理能力、交往能力較差,但在音樂、繪畫、記憶方面有所擅長。而約50%的孤獨癥孩子智力正常,他們有自己的長處和優勢,通過個性化的教育能迎來充滿希望的未來。
總而言之,得了孤獨癥不等于孩子就有智力問題,也不一定會成為“神童”。
誤區3、孤獨癥兒童終身都需要人照顧么?
隨著“自閉譜系”概念的提出,越來越多的輕型孤獨癥(大約50%)被診斷,這些孩子的未來遠不像過去認為的那么悲觀。
早期發現的孤獨癥,通過腦功能訓練、藥物治療、個體化康復等手段進行早期干預,能最大程度提高孩子的生活能力和生活質量。得了孤獨癥不等于需要終身照顧,至少診斷為輕型孤獨癥患兒經過長期有效的干預后能獨立生活,中重度的患兒也能得到較大改善。
三、孤獨癥的早期識別
孤獨癥越早干預,改善的程度越高,兒童更有可能回歸正常的生活學習,目前認為黃金治療時間是3歲以下。但是一歲多的孩子癥狀并不是很明顯,很多家長容易忽略,一般兩三歲癥狀就會變明顯,如果這時不加干預,四五歲就更嚴重了。如果家長這時候再去找醫生,已經把最佳時間耽誤了。那么孤獨癥到底如何進行識別呢?
孩子有以下情況,請及時就醫
孤獨癥的五個早期行為標志,分別是不看少看、不應少應、不指少指、不語少語和不當。這些標志性行為很多時候在2歲前就已經出現。如果寶寶出現了這些行為,特別是同時具有這些行為,我們就應該非常警覺了:
不看(少看)
不看或少看,是說目光接觸異常。對人,特別是對人的眼睛注視較少。
不應(少應)
不應或少應,包括兩項,一個是你叫寶寶的名字,他沒有反應;就是所謂的沒有呼名反應。還有一個是,寶寶不能跟別人產生共同注意,也就是說,不能和其他人關注同一個物體或事件。比如,你指著洋娃娃說:“寶寶,看,娃娃。”寶寶不會順著你的手指,跟你同時看向洋娃娃。
不指(少指)
不指或少指,是說缺乏恰當的肢體動作,不會對感興趣的東西提出請求。不會搖頭表示不要,不會有目的地用手指。
不語(少語)
不語或少語,特指語言發展方面的延遲。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低下,常用錯“你”“我”“他”。不愿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對親人無動于衷。
行為不當
不當,這是指使用物品異常,相關的感知覺異常,語言發展倒退。比如有刻板的重復動作,比如只玩某一個玩具,玩很長時間,玩的時候不理人,而且興趣狹窄。對疼痛、寒冷反應遲鈍,對危險沒有恐懼感,嚴重者甚至會有自傷等。
如果對照完這些標志行為,你發現自己的孩子符合,特別是符合多種這樣的異常行為,需要到醫療機構去做篩查,可以通過系統測試,做出早期篩查和干預指導。
四、對于孤獨癥,我們每一個人能做些什么?
面對孤獨癥兒童,我們應該對其有更多的耐心及包容,盡可能理解孤獨癥孩子各種行為,多與其溝通交流,對孩子的一些特殊興趣多多激勵,善加引導和培訓。體諒和支持孤獨癥患兒家長所面對的困難和挑戰,對孤獨癥孩子更多溫暖和幫助,讓孤獨癥兒童擁有平等的發展機會。
在此,我們呼吁全社會對孤獨癥患者加大關注,加深社會對孤獨癥兒童的了解,培育起一個有利于特殊孩子健康成長的良好的社會文化氛圍,為他們提供更加良好的社會環境。
掃一掃 手機端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