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簽上的營養學問
背景
2022年最新發布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新增了“會看標簽”的理念,也是要求我們要學會閱讀食品標簽,合理選擇預包裝食品。
那么每天我們都會接觸
各種各樣的包裝食品
與我們的飲食營養健康
密切相關的“營養標簽”
你注意過嗎?
可知小小的營養標簽上也有營養學問
如何看營養標簽
科普:
營養標簽
是預包裝食品標簽上向消費者提供食品營養信息和特性的說明,它作為預包裝食品標簽的一部分,信息應真實、客觀、可信。我國于2011年10月發布了第一部營養標簽的國家標準《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簽通則》(GB 28050-2011),并于2013年1月1日正式實施,這正是將營養標簽賦予法律地位,使營養知識真正“落地”的舉措。
營養標簽是指在肉類、水果、蔬菜以及其他各種加工食品上描述其熱能和營養素含量的標志,相當于食物的“身份證”。營養標簽包括三部分:營養成分表、營養聲稱、營養成分功能聲稱。
“營養成分表”是營養標簽的核心,營養成分必須標識“1+4”,同時必須標明“營養素參考值”。“1”是指熱量,我國法規規定的熱量單位是千焦;“4”是指3大營養素(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1個重要的礦物質(鈉),新版增加了糖、飽和脂肪、維生素A和鈣。
此外,《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簽通則》(GB 28050—2011)中還規定:食品配料含有或生產過程中使用了氫化或部分氫化油脂時,在營養成分表中還應標識出反式脂肪酸的含量,因為反式脂肪酸和肥胖、心腦血管疾病密切相關。
實踐操作
那么具體的步驟來了
第一步:看計量單位
如上圖所示,飲料可能以“每100ml”為單位,巧克力可是以“一份40g”為單位,你以為是真的就吃一份嗎?我們吃的量可能遠遠超過標簽上的量,所以要小心這些標簽上數學的“陷阱” ,一定要按實際攝入量來計算,避免食用過量。
第二步:看營養素參考值
營養素參考值(NRV%)是指食品中所合營養成分占全天應攝入量的百分比,通俗來說,“NRV%”就是告訴大家這份食品占了每天需要攝入營養的比例。
就例如上圖某種牛奶的營養標簽,100ml大概是正常成年人能量推薦攝入量的3%。那么我們的鈣呢,成年人推薦攝入量是800mg,這里的牛奶100ml含有110mg的鈣,所以它的營養素參考值就是13.7%
但是我們需要注意的是:營養素參考值是僅用于營養標簽的簡化參照,是不分年齡、性別、體力勞動情況統一規定的,具體情況要根據自身來調整。就比如小寶寶、學齡前也不能按照這樣一個參考攝入量來。如腎病患者,就要根據自身的疾病情況選擇合理的蛋白質和能量等攝入。
第三步看標簽上的“營養聲稱”
簡單來講就是關于這種食物營養成分的一些說明,分別是營養素的含量和含量比較,如 “無糖”“低脂”“不含鹽”等等。
劃重點:無糖并不是指食物中完全不含糖哦,可不要被這個詞騙了。某網紅飲品就曾經因為“0糖”的宣傳語容易引發誤解而道歉,“無糖”、“0脂”也不代表這類食物完全無脂肪而可以大量吃。
第四步學會看配料表
按照“ 食物用料量遞減”的標示原則,食品配料表按從多到少的順序標示了食品的原料、輔料、食品添加劑等信息。所有使用的添加劑種類必須在配料表中標示出來,如“水”“植物奶油”“植物黃油”“人造黃油”“蔗糖”“果糖”“鹽”等。
看看上圖某食品包裝的配料,按照食物用料量遞減,除了小麥粉、水、白砂糖、雞蛋液,那這人造奶油、黃油就是主角了,可見反式脂肪酸比例也應該不少。
生活中有哪些隱形糖?廚房里常見的有紅燒排骨、紅燒魚、魚香肉絲、可樂雞翅,日常生活中的面包、話梅、酸奶、調味醬、奶茶、飲料等都含有不同程度的糖。
食品中的添加糖是指人工加入食品中的糖類,具有甜味特征,包括單糖、雙糖,常見的有蔗糖、果糖、葡萄糖、果葡糖漿等。常用的白砂糖、冰糖、紅糖都是蔗糖。此外,還要注意代糖,如阿斯巴甜、甜蜜素、赤蘚糖醇、木糖醇、三氯蔗糖等。
糖分攝入與肥胖等多種代謝性疾病相關,即使是宣稱“零熱量”的代糖的長期大量攝入也會改變人體葡萄糖代謝,影響腸道菌群健康,引起代謝紊亂,也會增加患腎病的風險。果葡糖漿的大量食用也會增加痛風的風險。
預包裝食品的營養標簽中鈉是強制標示項目,購買時應注意食品的鈉含量。一般而言,超過鈉30%NRV(營養素參考數值)的食品需要注意少購買少食用。
我們需要警惕食物中的“隱性鹽”,包括醬油、醋、味精、蠔油、辣椒醬等調味品。還有很多食物中的“藏鹽大戶”,如面包、吐司、蛋糕、夾心餅干、火腿、香腸、肉松、辣條、薯片、瓜子、蜜餞等。
隱形鹽攝入過多,會使血壓升高,也會給腎臟造成負擔,還會導致鈣離子的流失,導致骨質疏松等。
學會了這些看食物標簽的方法,可以讓我們的飲食生活兼顧健康和美味!
掃一掃 手機端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