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聆聽 無礙溝通
1998年3月,在政協第九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社會福利組15名委員針對我國耳聾發病率高、數量多、危害大、預防薄弱這一現實,提出了《關于建議確立愛耳日宣傳活動》的提案。由于耳朵的形狀像數字“3”,經中國殘疾人聯合會、衛生部等10個部門共同商定,自2000年起確定每年3月3日為全國愛耳日。2013年起我國愛耳日被定為國際愛耳日。
全球約15億人存在聽力損傷,其中60%可通過預防避免(WHO數據)。聽力不僅是交流的橋梁,更是生活質量的保障,護耳行動刻不容緩。為普及聽力健康知識,增強全社會聽力健康意識,減少、控制聽力損失和殘疾的發生,中山市人民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將舉行義診活動。
一、義診時間
2025年3月2日(周日)上午8:30-11:30
二、義診地點
中山市人民醫院門診三樓耳鼻咽喉頭頸外科診區
二、義診內容
1、免費電耳鏡檢查。
2、免費愛耳相關問題健康咨詢。
3、免費純音聽力測聽、聲導抗、助聽器驗配咨詢(前10名)。
【科普宣傳】
認識我們的耳朵
1.耳朵結構
耳朵是人體的聽覺器官,它由外耳、中耳和內耳三部分組成。
外耳: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組成。耳廓主要起著收集聲音的作用。外耳道連接耳廓和中耳。
中耳:位于外耳和內耳之間,由鼓室、咽鼓管、鼓竇和乳突四部分構成。中耳主要起著傳導和擴大聲音的作用。
內耳:結構非常復雜,由前庭、半規管和耳蝸三部分組成。前兩部分負責平衡感覺,而后者與聽覺有關。
2.耳朵的作用?
1.產生聽覺:耳朵最基本以及重要的作用是收集和感知聲音。耳廓收集周圍環境的聲音,由外耳道傳遞到鼓膜,通過中耳傳輸到內耳,并轉換為神經信號,傳遞給大腦產生聽覺。
2.維持平衡:耳朵的另一個作用是保持人體的平衡。耳朵的內耳有前庭、半規管,都是維持身體平衡的重要結構。
如何判斷聽力下降
1.你可以聽到聲音,但聽不清;
2.在噪聲環境中聽聲音困難;
3.只有面對講話人時,才能理解清楚;
4.你覺得別人說話似在嘟囔或含混不清;
5.你必須要讓人重復一些內容;
6.你需要將電視音量調到比別人大的位置;
7.你發現自己并不明白談話的主題,常常會答非所問;
8.除非距離很近否則不能聽到電話聲或門鈴聲;
9.你感到頭顱里有聲音,如嗡嗡聲或鈴聲(耳鳴)。
新生兒聽力篩查
1.什么是新生兒聽力篩查
新生兒聽力篩查分為初篩和復篩,主要通過耳聲發射(OAE)、快速聽性腦干反應(AABR)等電生理學檢測,在寶寶自然睡眠或安靜狀態下進行檢查。
2.新生兒聽力初篩沒有通過怎么辦?
新生兒聽力篩查沒通過,并不能說明寶寶的聽力有問題。比如寶寶外耳道的胎脂沒有完全排除,羊水積液沒有完全吸收,或者寶寶配合不當,都容易導致篩查不通過。對于初篩未通過的新生兒需要42天左右進行聽力復篩,如果復篩沒有通過,并且已經排除了耵聹栓塞、環境、耳機位置等因素的影響,就需要在3月齡左右在耳鼻喉科進行更全面準確的聽力學診斷評估。一旦寶寶確診存在先天性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應在6月齡內積極接受干預,不錯過寶寶語言發育的關鍵時期。
3.家長可以從哪些方面了解嬰幼兒的聽力情況?
突然聲響時是否會出現緊閉眼瞼或伸展手足或停止喝奶等動作。
在睡覺時突然聲響是否會覺醒或哭泣。
對怒吼聲、親昵聲、音樂聲等是否會表現出不安或喜悅。
搖動有聲玩具是否會給予反應等。
嬰幼兒無法及時對聲音表現出相應的反饋,那么就要警惕孩子的聽力是否健康。建議家長帶孩子及時到醫院進行聽力學診斷評估。
高危人群:你的耳朵需要年檢
青少年:長期戴耳機聽網課、打游戲
職場人:頻繁電話會議、差旅飛行
老年人:三高患者(糖尿病易致耳蝸血管病變)
特殊職業:教師、音樂從業者、建筑工人
建議每年進行1次純音測聽檢查,40歲以上人群可增加耳鳴篩查。
科學護耳:從生活細節開始
1. 耳機使用“三字經”
限時長:單次佩戴≤60分鐘,全天≤3小時
控音量:不超過設備最大音量的60%
選類型:優先頭戴式或降噪耳機,減少耳內壓迫
2. 環境噪音“避與防”
身處KTV、工地等高分貝場所時,佩戴防噪音耳塞
家用電器(吹風機、榨汁機)集中使用,減少持續暴露
3. 耳朵清潔“三不要”
不要用棉簽/挖耳勺深入耳道(耵聹可自行排出)
不要兩個鼻孔同時用力擤鼻涕(易引發中耳炎)
不要盲目迷信“采耳”服務(器具消毒不當易感染)
護耳行動:從此刻開始
聽力損傷不可逆,但完全可防可控:
1. 牢記“30-60原則”(戴耳機每30分鐘休息,音量≤60%);
2. 飲食補充鎂、鋅(堅果、魚類可增強耳蝸細胞活性);
3. 發現耳鳴、耳悶、聽不清門鈴及時就醫。
讓每一次聆聽都清晰,讓每一份關懷都有回響。
掃一掃 手機端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