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市鎮ECMO救治區域一體化,中山致力打造國內第一個區域ECMO救治中心,提高心肺功能衰竭患者救治成功率
ECMO(人工心肺)作為一項重要的救命“神器”,我院ECMO團隊今年已成功搶救急危重癥患者達50例,其中院外的會診病例有12例。為貫徹落實國家醫改政策精神,深入推進分級診療和雙向轉診服務,近年來,我院已與20多個鎮街醫院建立醫聯體關系。在醫聯體框架下,ECMO救治如何輻射鎮街醫院,進而輻射粵港澳大灣區?
■今年與鎮街醫院聯動救治18例患者
近日,一名51歲男子突發心臟驟停,送到沙溪隆都醫院后,該院四五名醫護人員輪流持續胸外心臟按壓,第一時間聯系市120指揮中心,120迅速指派我院ECMO團隊前來救治。
“我們用最短時間完成管路預沖、連接、血管穿刺置管,ECMO成功運轉,患者生命體征有所好轉。考慮該患者病情危重,雙方團隊商討后決定,由我院ECMO團隊轉送至我院采取進一步救治。”我院ECMO救治中心主任廖小卒說,在此次接力搶救中,鎮街醫院醫護人員持續心肺復蘇102分鐘,使得患者在轉至上級醫院后,聽到呼喚可以睜眼,四肢活動正常,為后續治療爭取到了寶貴的時間。
“我們的ECMO團隊一直在與死神賽跑,今年通過市、鎮兩級醫院醫護人員爭分奪秒搶救病人達18例,包括心梗、心肌炎病人等。每一例患者的成功搶救都是環環緊扣,完成了一次次的生命接力。”廖小卒表示,病人進入重癥病房后,只要沒有撤離ECMO機器,ECMO醫生就要全程參與搶救過程,每天查房,根據患者心功能情況不斷調整ECMO參數,防止相關并發癥,維持患者生命體征平穩。
■“人工肺”救治了上千例危重癥患者
ECMO俗稱“人工肺”,即利用機器代替人肺供應氧氣,為搶救贏得寶貴時間。這門頂尖的體外生命支持技術,代表著一個醫院、一個地區,甚至一個國家的危重癥急救水平。從2001年開始,我院院長李斌飛帶領團隊深耕ECMO技術,救治了數百例急重癥患者,形成系統的臨床實踐指南,用數據和成功案例為這項技術贏得了支持。
目前,我院ECMO團隊包括麻醉、重癥、急診、心胸外、護理、血管外科等多科室成員約40余人,有7臺ECMO機器可以同時救治7個急危重癥病人,預計今年還要新增5臺ECMO設備。我院ECMO團隊成員不論上班還是休假,都要保持24小時開機待命,接到搶救任務后,保證隨時能出發。至今,我院ECMO救治中心已救治千余例需要ECMO支持的急危重癥患者。
■ECMO技術提高鎮街醫院患者救治成功率
近年來,我院ECMO團隊開始與鎮街醫院聯動,以提高病人成功救治率。我院ECMO團隊每一二個月到鎮街醫院做一次ECMO相關培訓,目前已經在三角醫院、黃圃人民醫院、橫欄醫院等十幾個醫院進行ECMO培訓。
“我們去鎮街醫院培訓,主要是指導當地急救醫生識別適應征,及時聯系ECMO,在ECMO醫生到達前,維持高質量的心肺復蘇和生命體征穩定,這些都是提高救治成功率的保證。”廖小卒表示,為了保證病人救治質量,目前正在開發ECMO遠程會診系統,通過快速多學科會診,保證救治質量,預計8月份正式啟動。此外,我們還將在急救車配備ECMO設備,提高效率。8月份準備成立中山市ECMO專業委員會,把各個鎮街醫院的急診科、重癥科醫生納入進來培訓。下一步,我們還準備把ECMO救治流程、標準進一步明確細化,制成小冊子,發到各個鎮街醫院。
廖小卒表示,目前我們正在推動中山ECMO的區域一體化建設,即患者病情到一定條件下就啟動ECMO,通過這個來提高心肺功能衰竭患者救治成功率。今年我們在幾家醫院進行初步探索,效果非常好。中山不論是從地理位置還是醫療結構上,還是我院ECMO的成熟度都非常具有可行性。我們的目標是打造國內第一個區域的ECMO中心,制定ECMO救治標準。
■大灣區ECMO救治聯盟加速推進
實現醫聯體醫院ECMO救治全覆蓋、無縫連接
我院ECMO團隊成員溫君琳博士后正在進行ECMO科研方面的工作,目前正在進行ECMO臨床數據庫的建設,現已初步完成。通過建立ECMO數據庫,可以將每個患者的影像數據、檢驗檢查結果、診療費用等各種數據錄入系統,通過回顧性分析,減少經驗性治療的誤差,促進精準化醫療的發展。
“我院新院區建成投入使用后,我們將利用新的環境打造ECMO新的學術地位,形成ECMO培訓規模化、救治精品化,形成科、教、研一體的ECMO救治中心,吸引更多人才聚集。同時發揮ECMO技術‘橋頭堡’的作用,輻射整個大灣區。”大陸“ECMO第一人”、我院院長李斌飛表示,近年來,我院與全市20多家醫院、社區服務中心及民營醫療機構組建醫聯體。下一步,我們要實現醫聯體醫院ECMO同質化培訓,ECMO救治無縫連接,實現ECMO救治在醫聯體醫院全覆蓋,通過這項先進的技術救治更多的急危重癥患者。通過推動市鎮ECMO救治區域一體化建設,提升中山危重癥患者救治成功率,提升中山醫療服務水平,為打造健康中山貢獻力量。
掃一掃 手機端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