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消化內科成功開展雙氣囊小腸鏡下的小腸多發大息肉的內鏡下切除
近日,我院消化內科收治一名40歲的P-J綜合征(黑斑息肉綜合征)的男性患者。該患者住院期間,完成了胃腸鏡檢查,并選擇性切除了部分較大的胃息肉和大腸息肉。住院期間,他聽說我們醫院可以做小腸鏡(實際上,我院于2016年1月已成功開展了第一例無痛高清電子雙氣囊小腸鏡檢查,這也是中山市歷史上的第一例小腸鏡檢查)。于是,我們的故事就開始了,這也是我院首次開展的小腸鏡下小腸多發大息肉(大于2cm)的內鏡下切除術,術程順利,術后患者禁食1天,術后第三天的上午已順利出院,可自主活動和正常飲食。
當年(2016年),我們的小腸鏡檢查主要用于診斷,比如: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小腸型炎癥性腸病(IBD)病人的內鏡下活檢等,甚少開展小腸鏡下的治療。目前,通過外出進修和不斷地學習,國產耗材的更新換代,我們醫院已經具備了開展小腸鏡下治療(如:小腸鏡下切息肉,內鏡下止血,內鏡下狹窄擴張等)的能力。正如,中國醫師協會小腸鏡醫師培訓中心主任,現任北京空軍總醫院全軍小腸疾病診療中心(全國三大小腸鏡規范化培訓中心之一)主任寧守斌教授說的那樣,小腸疾病的診治既是一個難點,也是一個高地。放眼全國也好,全世界也罷,只要是高水平的三甲醫院或大型綜合醫療機構,無不重視小腸疾病的規范診治。通過開展小腸鏡下的診斷和治療,打通了消化道的最后一個盲區,可以實現內鏡下的全消化道檢查、診斷和治療,同時讓醫護人員對小腸疾病有了一些全新的認識(眼見為實)。
回到咱們這個病人。原來,這位病人,20年前已經確診為“黑斑息肉綜合征”,曾在我院以及中山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等多次型“小腸、結腸節段切除術”,他的腹部可見4處較為明顯的陳舊性手術疤痕,其中最長的一處約20cm。當時已經有教授建議他完善小腸鏡檢查,可惜當時的醫療條件沒有給這些年輕人太多的機會,所以造成了這批孩子反復出現“腸梗阻或腸套疊”,而需要多次行外科手術治療,部分病人可以術后反復出現“粘連性腸梗阻”,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和生長發育、營養。
通過復習文獻,我們了解到,對于P-J綜合征的小孩,建議從10歲開始,每年或每2年完成一次小腸鏡檢查,目的是切除小腸內較大的息肉(>2cm者),這樣做的目的是可以避免這些孩子反復出現的腸梗阻,腸套疊等情況,避免不必要的外科開腹手術,從而也就避免了術后的疤痕,術后腸道粘連等一系列的情況。對于提高生活質量和患者的總體預后,有極大的作用。一般到了30歲之后,這類患者的小腸多發息肉開始生長、發育相對緩慢,可以每3年,甚至5年再復查小腸鏡。
科普:什么是P-J綜合征?
回答:黑斑息肉綜合征(Peutz-Jegherssyndrome),簡稱P-J綜合征,是一種少見的遺傳性良性疾病,最初由Peutz和Jegher兩人分別在1921年和1949年報道,因而得名,它具有家族史、皮膚粘膜色素沉著及胃腸道多發息肉這三大臨床特征。①色素斑:常分布于口唇、頰粘膜、四肢末端等部位,不高于周圍皮膚或粘膜,色素斑幼年即可出現,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加深,青壯年時更明顯,而后逐漸消退。②息肉:息肉廣泛分布,可發生于全胃腸道的任何部位,以空腸及回腸最為多見,病理可分為錯構瘤性或腺瘤性。一般無癥狀,但隨著息肉的增長,可出現一系列的并發癥,如:腹痛、腹脹,腸梗阻,腸套疊,消化道出血。③家族性:黑斑息肉綜合征是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由單一多效基因傳遞,同一家族中常有多人發病,也可以是散發病例,因此,有條件的病人可進一步完善基因方面的檢測。(胃腸道多發息肉,早期沒有腹部癥狀,因此,部分病人的首診醫生,往往是皮膚科醫生或兒科醫生,有經驗的大夫看到典型的黑斑后,會建議其完善無痛電子胃腸鏡檢查)
掃一掃 手機端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