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鸚鵡”惹的禍
蘇婆婆今年78歲, 2023年3月下旬因肢體乏力不慎摔倒于當地醫院住院治療,入院后她持續高熱,影像學檢查提示雙側肺炎,予抗感染、退熱治療,但仍然反復發熱,即便更改了更高級別的抗生素還是效果欠佳,并逐漸出現了咳嗽、咳痰、活動后氣促,復查胸部CT提示“雙肺炎癥較前進展明顯”,當地醫院建議轉上級醫院治療,遂由120轉送入我院,急診復查胸部CT,發現雙肺大片炎癥、肺實變,只剩下不到20%的肺組織能維持呼吸功能了,難怪婆婆會呼吸困難??紤]病人高齡,而且肺部炎癥病變嚴重,蘇婆婆被立即送入內科ICU進一步治療。
內科ICU接診的劉惠嬌博士是一位具有豐富ICU救治經驗的醫生,她結合外院及院前的CT結果綜合分析,患者肺炎進展迅速,但血象及感染指標升高不明顯,不排除特殊病原體感染可能,通過追問病史,她了解到蘇婆婆家里養雞,而后者有明確的接觸史,敏銳的職業洞察力使她立刻警覺,一個預測在她心里呼之欲出:鸚鵡熱!劉博士回憶起既往救治過的幾例鸚鵡熱衣原體感染肺炎,也是相似的表現:既往基礎病不多,有家禽或者鳥類接觸史,反復發熱、雙肺大片實變炎癥。一樣的病史,一樣的表現,但是病情嚴重程度因人而異,嚴重的可能很快出現呼吸衰竭,甚至需要體外膜肺氧合(ECMO救治神器)支持呼吸。
考慮到蘇婆婆的肺炎滲出病變范圍廣泛,為了證實自己的預測,也為了后續的治療更加精準有效,劉博士在給蘇婆婆進行了氣管插管呼吸機輔助呼吸、莫西沙星抗感染等救治措施的同時,她和團隊小伙伴迅速完善病原學檢查,外送肺泡灌洗液二代基因測序(NGS)檢查。在等待結果的同時,為了避免蘇婆婆病情進一步惡化,內科ICU醫護團隊為她實施了俯臥位通氣,以改變患者肺部的實變狀況,改善低氧血癥。
次日,NGS的結果出來了,果然是鸚鵡熱!有了這個結果作為支撐,ICU團隊以循證為依據,為蘇婆婆實施最積極的治療策略:在莫西沙星的基礎上加用了多西環素雙聯抗感染、俯臥位通氣、運用重癥超聲評估肺部實變范圍及改善的程度并作出下一步的治療決策、床邊康復訓練、人文關懷增強患者康復信心等。通過ICU醫護團隊的精誠合作、精準治療和精細護理,經過5次的俯臥位通氣,10天的呼吸機輔助呼吸以及足量的精準抗生素治療,蘇婆婆的病情得以有效控制,4月10日復查胸部CT提示肺部陰影明顯吸收,氧合明顯改善,順利拔除氣管插管,并轉普通病房繼續治療,4月22日康復出院。
治療前(04-01胸部CT)
治療后(04-09胸部CT)
醫學科普:
鸚鵡熱衣原體肺炎是由鸚鵡熱衣原體引起的肺炎。因鸚鵡是最常見的宿主,故而得名。
鸚鵡熱衣原體主要攜帶者為鳥類,家禽也可成為傳染源,是人類、鳥類及一些哺乳動物均易感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由排出衣原體的鳥類及其污染物通過呼吸道、破損皮膚或粘膜及消化道等多種途徑獲得感染,也是典型的動物源性傳染病,可傳播于人,人際間傳播雖有報道,但較為罕見。
鸚鵡熱感染后潛伏期約為1-2周,通常表現為高熱、寒戰、頭痛、肌痛、咳嗽及肺部浸潤性病變為特征,可并發心肌炎、心力衰竭,在世界各地流行,無明顯季節性。
鸚鵡熱治療首選四環素,有嚴重肺炎者需聯合使用,此病恢復期較長,及時治療預后良好,做好預防最重要。
在入住ICU的重癥肺炎患者中,鸚鵡熱占比高達8%,我院內科ICU曾收治多例鸚鵡熱衣原體重癥肺炎患者,加深了我們對該病的認識,積累了大量的診斷、治療經驗。由于鸚鵡熱缺乏特異性表現及特異性檢測手段,該病確診困難,近年來二代基因測序技術在臨床應用越來越廣泛,為該病早期診斷提供了可靠的依據,從而使治療關口前移,治療的精準和流程的優化極大縮短了治療時間,減少并發癥的出現,提高了救治成功率。
那么,如何避免鸚鵡熱衣原體肺炎的發生呢?
如果飼養了鸚鵡、鴿子等鳥類,應把它們放在室外,并定期對其活動的環境進行消毒。人們接觸鳥類和禽類時,也應該盡量避免吸入它們的排泄物塵埃,戴口罩是最為簡單、也是最有效的預防措施。食用禽類時,也要注意高溫烹煮,避免病菌傳播。當然,人體只有與攜帶大量病原體的禽類頻繁接觸,吸入的病菌較多,才容易感染。雖然鸚鵡熱發病較重,然而目前確診后治療并不困難,且治愈率很高,大家不必過于恐慌。此外,個人要注意多運動,提高免疫力,預防疾病傳染。掃一掃 手機端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