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等獎】醫生,生命的托舉者
一眨眼,我已經進入中山人醫住培大家庭一年有余,你要是問我,我的老師們是什么樣子,醫生,又是什么樣子,那么我想,這句話可以很好的概括:“醫者,仁心仁術也”,他們言傳身教,踐行著自己學醫的初衷,也感染著作為學生的我,讓我更加理解醫者仁心的真諦。
仁心
2022年春節,科室收治了一位老年患者,咽旁間隙感染,頸部感染并縱膈感染,在院外用藥后卻不見好轉,逐漸出現了呼吸困難,劇烈的咽痛使他已經一周末進食,加上老人八十歲高齡,合并高血壓、心功能不全、腎衰竭等多種基礎疾病,讓老人的狀態堪憂。作為主治醫生的陳國平老師立即對老人進行全面系統的查體,制定了各項治療計劃。在舉國歡慶的日子里,陳老師卻堅持每天回來進行早晚查房,隨時查看病人的檢查結果,鼓勵老人要有康復的信心。老人住院期間只有老伴一人照料,子女都在外地工作無法返回,陳老師每次都會和他們聊很久,從飲食到心態,無一不考慮到。然而,一次次的抗生素升級卻并沒有使患者的狀況好轉,在動態CT復查中,發現患者病灶處膿腔形成,在充分評估患者狀態后陳老師對患者進行了急診手術引流。手術后老人狀態逐漸好轉,不僅飲食逐漸好轉,還能在老伴的攙扶下在病房散散步,眼看著勝利在望。然而,勝利的果實卻被一場突如其來的急性冠脈綜合征奪走了,這晚,老人突發喘息氣促,血氧飽和度持續下降,在積極的搶救下,老人被送往了ICU進行搶救,甚至需要ECMO輔助循環,陳老師仍然每天去查房,無奈病人全身狀態不容樂觀,最終病人家屬經過商量,決定自動出院。此時,老師的心情無疑是沉重且復雜的,他和病人的子女溝通,得知子女近些年都因忙于工作,沒有陪伴在父母身邊,子欲養而親不待,內心悲痛卻又無能為力,甚至連父親最后一段時間的狀況都不了解。陳老師意識到,除了治療和安慰病人,病人家屬同樣需要安慰與治愈。于是,老師那段時間仍然經常與患者家屬溝通告知老人最后的情況。這天,一封來自患者家屬送來的感謝信送到了陳老師手上,告知我們老人已經入土為安,而他們也會慢慢從悲傷中走出來,在信中感謝陳國平老師的辛苦付出,原來陳老師的盡心盡力他們都看在眼里。想要親人健康陪在身邊的這種心情多迫切我們都能理解,然而,醫學治療過程中太多無法預知的變數,親人的生離死別,就像陰晴雨雪一樣的自然規律,客觀且永存,我們可能無能為力,醫生始終能做到的,是敬畏生命,托舉生命。這大概就是孫思邈說的“醫者,意也。善于?意,即為良醫。”
仁術
春節剛過,病房就來了一位特殊的小朋友,她的世界是無聲的,在我院門診診斷為極重度的聽力障礙。和同齡兒童不一樣,先天的缺陷讓她聽不到蟲鳴鳥叫,也聽不到爸爸媽媽叫他寶貝的聲音。當同齡孩子已經開始叫爸爸媽媽、開始學習說話的時候,她卻依然生活在無聲的世界中,鳥語花香的世界變成了一部默片。經過檢查,小朋友的聽小骨等檢查都是正常的,考慮耳蝸內病變可能性更大,助聽器無法幫助小朋友恢復聽力,唯一辦法,就是進行人工耳蝸手術。經過商量,家屬決定為小朋友進行手術治療。這是一場考驗醫生耐心和細心的手術,因為小朋友的耳內結構狹窄,需要十分謹慎,否則,任何一個小小的失誤,都將導致孩子面神經損傷造成面癱,或是腦脊液耳漏等等并發癥。主刀醫生陳國平老師為了這場手術,提前反復翻閱書籍,文獻,反復觀看手術視頻,力求達到完美。次日,手術順利完成,看著電極置入孩子耳蝸那一刻,我不由得發出感嘆,陳老師卻說,這還只是成功的一半。三個月后,孩子的耳蝸準備開機了,這對于小朋友,對于這個家庭都無疑是個令人緊張而又激動的時刻,耳蝸開始工作那一刻,小朋友聽到了外界的聲音,聽到了爸爸媽媽的呼喚,長期安靜的環境突然出現了各種各樣的聲音,小朋友被嚇哭了,然而,我們都知道,她這一哭,卻是未來美好生活的開端,上帝忘了給她打開的那個開關,這一刻,打開了。以后她也能慢慢開始學著叫爸爸媽媽,也能學習說話寫字,能聽到沙沙的雨聲,聽到啾啾的鳥鳴,聽到習習的風聲。這是孩子的新生,也是這個家庭的新生。第一次接觸人工耳蝸的我一邊感嘆醫學技術的神奇,一邊又敬佩陳老師醫術的精湛。回想起手術過程中的陳老師舉重若輕的樣子,一度讓我以為這只是一臺小小的手術而已。陳老師卻告訴我,在以前,中山市是無法開展這項手術的,患者需要奔波到廣州等外市尋求治療,期間路途上的勞累、經濟負擔,都要比在本地就醫更艱難。當時的陳老師發現了這一塊醫學空白,本著提高醫療技術水平、方便群眾就醫等初衷,他到了其他醫院進修學習,心中帶著這個目標,他在進修醫院早出晚歸,日日觀摩手術,研究解剖。終于排除萬難,在中山市人民醫院開展了第一臺人工耳蝸手術,幫助患者重新獲得聽力。此后,他更是精益求精,助力生命的完美。他做到了希波克拉底誓言所說,用自己的醫學知識,造福患者和推動醫療進步。
古語有云“夫醫者,非仁愛之士,不可托也;非聰明理達,不可任也;非廉潔純良,不可信也。”而我的老師們,每天都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在踐行著這句話,也感染著作為學生的我。每一臺手術,每一次治療,他們都要反復翻看患者資料,查閱文獻,不管是幼稚的孩童,還是年邁的老者,都被他們當作自己的家人對待。他們既是我眼中嚴格的老師,又是患者面前笑意盈盈的醫生。他們教我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又教我醫生除了醫病,還要“醫心”。正是一個個這樣勤勤懇懇的醫生,讓醫學日益發展,助力生命使其煥發新的光彩。這就是我所敬佩的老師們,也是我想要成為的醫生的樣子!
掃一掃 手機端瀏覽